」 The 1975原訂7月25日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舉辦演唱會,主辦單位理想國今天在Facebook表示演唱會將取消,「The 1975從不輕易做出取消演出的決定,並且一直非常期待能於台北與歌迷見面,但很遺憾因目前情況,只能取消原定的演出
」分析人士說,洪森的手法眾所周知。柬埔寨人感到政權更迭就在眼前——當年有數萬人參加了集會。
在柬埔寨首都金邊參加投票的選民們告訴BBC,他們估計洪森領導的人民黨(CPP)將再次席捲國會的全部125個席位。全國選舉委員會稱,該黨缺少一份文件,而去年地方選舉時不需要該文件。今年5月,政府以技術性問題為由禁止該國主要反對黨燭光黨參加選舉。2018年,在主要反對黨聯盟被政治控制的法院解散後,洪森領導的柬埔寨人民黨贏得了國會全部125個席位。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也對投票的公正性表示擔憂。
Photo Credit: Getty Images/Reuters / BBC News1980年代執政之初的洪森與2023年7月的洪森。2013年,由桑蘭西(Sam Rainsy)和肯索卡(Kem Sokha)領導的名為柬埔寨救國黨(Cambodia National Rescue Party)的聯盟獲得了44%的全國選票,令洪森感到震驚。這在米洛塞維奇(Slobodan Milošević)官邸被摧毀後,更顯頻繁。
中國不斷和侵犯烏克蘭的俄羅斯深化戰略夥伴關係,這自然使得北約很焦慮,中國是一個在聯合國安理會5個擁有否決權的「常任理事國」,應該自己公開說明什麼是侵略戰爭,就好像公開表明中國人為什麼當初要進行8年抗戰那樣。無獨有偶,德國聯邦議院外交委員會左翼黨小組負責人塞維姆・達代倫(Sevim Dagdelen),最近在其個人推特上也提及此事件,用來批駁北約。而那時,中國的反應並非像現在那樣激烈。北約對亞太關心的背景 當然,要瞭解中國對此的激烈反應,必須瞭解這幾年來,亞太地區的安全格局的變化。
中國的反應 但中國則對公報反應特別激烈,除了駁斥北約公報「充斥著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」,並表示中方堅決反對北約東進亞太,任何損害中方正當權益的行為都將遭到堅決回擊,還敦促北約立即停止對華歪曲抹黑、編造謊言,放棄冷戰思維、零和博弈的過時理念,放棄迷信軍事武力、謀求絕對安全的錯誤做法。現為法國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)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(NATO)剛結束了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的為期兩天的峰會。
文:張俊華(德籍華人政治學者,在德國生活三十餘年。北約一直在重申,「我們不會增加來自印太地區的成員國」。而關鍵問題在於,當初中方對米洛塞維奇的支持,今天對普亭(Vladimir Putin)的支持,史托騰伯格(Jens Stoltenberg)在這次峰會中明確表示,中俄的合作已經迫使北約和亞太更為靠近。他曾就讀於德國法蘭克福大學,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。
其中提及了1999年北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的事件,指出「我們沒有忘記北約欠中國人民的血債」。這種對亞太的關心,已經體現在去(2022)年的北約峰會上,當初就邀請了日本、韓國,澳洲和紐西蘭四國首腦參加。公報中15次提及「中國」一詞。有足夠訊息表面,中國在當初即1999年期間,是反對北約,並支持當初的南斯拉夫政府的。
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訊號」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,亞洲人以前的地域主義觀念是比較重的,而這次,在維爾紐斯峰會上,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和韓國總統尹錫悅雙方提到,跨大西洋和印太安全密不可分,這說明,在當代世界,對全球安全的關心,是所有現代國家的義務。
這兩件事在北約和中國的關係上就是心病的主要來源。他曾就讀於德國法蘭克福大學,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。
有足夠訊息表面,中國在當初即1999年期間,是反對北約,並支持當初的南斯拉夫政府的。其中提及了1999年北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的事件,指出「我們沒有忘記北約欠中國人民的血債」。而關鍵問題在於,當初中方對米洛塞維奇的支持,今天對普亭(Vladimir Putin)的支持,史托騰伯格(Jens Stoltenberg)在這次峰會中明確表示,中俄的合作已經迫使北約和亞太更為靠近。當中國使館被炸之後,國防部長科漢(William Cohen)找了個蹩腳的藉口,說:「我們的一架飛機攻擊了錯誤的目標,因為轟炸指令是基於一張過時的地圖。筆者以為,應該到了去除這個心病的時候了。正是從這一點出發,公報強調,「印度-太平洋地區對北約非常重要,因為該地區的事態發展可能直接影響歐洲-大西洋的安全。
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訊號。中國使館裡面有不少電子跟蹤裝置,早在當年4月,北約情報機構就斷定,中國大使館充當了南斯拉夫軍隊通訊轉播站。
中國的反應 但中國則對公報反應特別激烈,除了駁斥北約公報「充斥著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」,並表示中方堅決反對北約東進亞太,任何損害中方正當權益的行為都將遭到堅決回擊,還敦促北約立即停止對華歪曲抹黑、編造謊言,放棄冷戰思維、零和博弈的過時理念,放棄迷信軍事武力、謀求絕對安全的錯誤做法。在指出中國現實的、可能的、潛在的威脅的同時,北約公報強調「仍然願意與中國進行建設性接觸,包括建立互惠的透明度」。
如筆者以往的評論中指出,美國為了維護亞太地區的穩定,在拜登(Joe Biden)上台後,不僅強化自己在該地區的存在,而且把盟國(日本、韓國、澳洲等)均動員起來。這在米洛塞維奇(Slobodan Milošević)官邸被摧毀後,更顯頻繁。
但願解開這個心病 這次北約對中國顯示如此的「關心」,這跟烏克蘭戰爭的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繫。北約對亞太關心的背景 當然,要瞭解中國對此的激烈反應,必須瞭解這幾年來,亞太地區的安全格局的變化。這一點,如果中方確實願意為地區和全球和平做出貢獻的話,應該是能夠理解的。這樣,本來不屬於亞太地區的不少歐洲國家也被拉進來,一起來維護國際規則。
而這對今天的北約和中國的互動才有著重要的意義。峰會後發布了公報,其中重申中國對北約的「利益、安全和價值觀」構成系統性挑戰。
」並對有關方面作了賠償。特別是反對所謂的「北約東進亞太」,這本來就不是那麼回事,可北京非要說成是這樣。
北約一直在重申,「我們不會增加來自印太地區的成員國」。這種對亞太的關心,已經體現在去(2022)年的北約峰會上,當初就邀請了日本、韓國,澳洲和紐西蘭四國首腦參加。
無獨有偶,德國聯邦議院外交委員會左翼黨小組負責人塞維姆・達代倫(Sevim Dagdelen),最近在其個人推特上也提及此事件,用來批駁北約。但至今,中方依然懷恨在心,這在華春瑩表述中已體現出來。「血債」的起因 當最近的北約公報發布後,華春瑩幾乎是第一時間發推文連發反擊北約。文:張俊華(德籍華人政治學者,在德國生活三十餘年。
中國不斷和侵犯烏克蘭的俄羅斯深化戰略夥伴關係,這自然使得北約很焦慮,中國是一個在聯合國安理會5個擁有否決權的「常任理事國」,應該自己公開說明什麼是侵略戰爭,就好像公開表明中國人為什麼當初要進行8年抗戰那樣。而那時,中國的反應並非像現在那樣激烈。
正是在這種背景下,北約對亞太地區的「關心」才越來越熱衷起來。美國的做法是,亞太的事情不能僅僅由美國一家撐著,而應該由關心該地區安全的所有國家特別是民主國家參與。
但北約自己也知道,它是個地區性的組織,所以多次強調,北約並不想在擴張到亞太地區。有意思的是,不僅是華春瑩,而且連德國那位女性政客,均不提當初中國使館為什麼遭轟炸的原因。
本文由隔壁老李于2022-12-21发表在极致时空,如有疑问,请联系我们。
本文链接:http://ljz5n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/12173/9924.html
有话要说...